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几乎所有企业都依赖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和技术运营。旦出现“数据丢失”或“系统被破坏”,不仅会影响日常工作,还可能造成巨大的商业损失,例如失去重要客户、交易失败,甚至影响企业声誉。
如果造成这些损害的,竟然是公司内部员工,尤其是心怀不满的员工故意破坏系统,那么雇主该如何依法处理?如何依据《计算机犯罪法》第12/1条起诉?
员工破坏公司计算机系统

假设 A 先生是家公司的 IT 员工,负责客户数据库的维护。由于与管理层发生冲突,他气之下利用自己的系统权限删除了客户数据库,并更改密码使他人无法进入系统。
结果:客户资料全部丢失,数百万泰铢的商业合同被迫取消,公司运营被迫暂停。
这不只是“数据丢失”,更直接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和形象。
此行为属于员工实施的计算机犯罪行为,构成《计算机犯罪法》第12/1条规定的违法情形。
了解第12/1条的内容

依据《计算机相关犯罪法(第二版)佛历2560年(2017)》
第十二条:
如果违反第5条、第6条、第7条、第8条或第11条的行为,是针对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国家经济稳定或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计算机数据或计算机系统实施的,
行为人将被处以一至七年有期徒刑,并处以二万至十四万泰铢罚金。
如果上述行为导致该计算机数据或系统受到损害,
行为人将被处以一至十年有期徒刑,并处以二万至二十万泰铢罚金。
如果违反第9条或第10条的行为,是针对第一款所述的计算机数据或系统实施的,
行为人将被处以三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并处以六万至三十万泰铢罚金。
雇主可以采取的法律行动

雇主可同时采取刑事与民事途径:
1. 依第12/1条提起刑事诉讼
雇主可向警方报案,并提交以下证据:
o 系统登录记录
o 数据删除或修改的证据
o 相关电子邮件或信息
员工可能面临最高五年徒刑或十万泰铢罚金。
2. 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雇主可要求员工赔偿:
o 商业机会损失
o 数据恢复或修复费用
o 声誉损害
需证明损害与员工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3. 劳动纪律处分
若员工仍在职,雇主可依据《劳动保护法》第119条无赔偿解雇,因其属“故意使雇主蒙受严重损失”的严重违纪行为。
“故意”是案件的关键要素

法院判定的关键在于员工是否具有故意。
若只是操作失误或系统错误,不构成第12/1条犯罪;
但若出现以下行为:
- 故意删除资料
- 阻止系统访问
修改重要文件致无法使用
则明确属于“故意破坏”,依法应负刑责。
雇主应注意的事项
即使损失严重,所有处理方式仍须符合劳动法。
若证据不足而错误解雇,可能反被员工起诉。
此外,未经法院许可擅自进入员工私人账户,可能侵犯隐私权。
因此,建议由专业律师协助调查和取证。
为什么雇主应尽早咨询律师

此类案件往往涉及三部法律:
- 刑法(计算机犯罪)
- 民法(损害赔偿)
- 劳动法(员工权利)
若处理不当,雇主可能丧失法律优势或陷入反诉。
律师能确保案件正确适用第12/1条,并最大程度保障雇主权益。
不要自行处理,应先咨询律师

当员工故意或一时冲动破坏公司系统时,
切勿自行处理!
案件涉及多项法律,且员工仍受劳动法保护。
尽早咨询律师,可帮助您判断:
- 应适用的罪名
- 证据收集方式
- 如何依法提诉最为有效
翁沙功律师事务所
拥有丰富经验的劳动法与计算机案件律师团队,
专为雇主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协助您依法维护公司权益。
👉 在采取任何行动前,请先咨询专业律师,
以保障您的企业安全与合法利益。